知豆被拍卖,微型电动汽车还有未来吗?
知豆就是补贴政策下催生的产物,在2016年前后,补贴金额最高的时候,也是知豆的巅峰时期,过后,补贴退坡,补贴技术标准提高,知豆的生存空间就没有了。
产品没有竞争力,拿不到补贴,最终一步步走下神坛。
但是知豆并不能代表微型车市场的全部。
市场上除了知豆,出现了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小车,比如宝骏E200/E300、奇瑞eQ1、众泰E200等,这些品牌有传统车企的造车经验,在品控方面做得更好,而且相比知豆,那些传统车企有更多***,无论在设计、配置、安全、三电方面都做得比知豆强。尽管价格更贵一些,但带来的新体验和品质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举个例子,从2018年6月宝骏推出E100后,在短短一年半内宝骏新能源纯电微型车累计销量已达到3.7万辆。
一边是知豆被拍卖,另一边是北汽、长安、奇瑞、比亚迪、上通五菱等都在谋划自己的微型车,车企的动作就是从市场调研得来的,微型电动车必然是有市场的,所以车企才会大胆谋划。
微型电动汽车未来一片光明,但市场在B端。
知豆汽车被100%股权拍卖并不令人感到以外,这一品牌从出现到消失可以说从事行业分析的业内人士都能预测的到。因为知豆并没有核心三电技术,无法自行生产电池电机电控则无法将成本控制到理想范围内;而知豆产品定位又过于低了,低价格的电动汽车想要实现足够长的续航里程只能依靠补贴,说白了得是动力电池的成本只是账面价格的一半甚至更少才能实现低价高续航,补贴才是这些企业的“血液”。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从出现到退出也是可以预见的,初期的大额补贴是为了***车企从事电驱技术的研发,为汽车领域迎接能源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的,而且是任何车企只要获取资质,依靠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三电成品组装上都能获取暴利的阶段;于是则出现了诸如知豆这类没有技术沉淀的品牌,甚至出现了以一组电池装多台车的骗补案例。
然而补贴随着各大主流车企的技术升级,其补贴力度必然会越来越低直到完全退出。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式传播的时代,技术的升级速度连摩尔定律都能颠覆,至于目前没有出现改变对电动汽车理解的技术出现只是因为各大车企的保留。不过在经过这一阶段后已然出现了强者越强、弱者更弱的现象,技术领域的强者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生产,以推动电动和混动汽车续航增长、质量稳定以及价格走低,在掌握这种能力后一旦主流合资品牌同步开始转型,则利用正常且良性的市场竞争即可实现打破过高的价格结构普及新能源汽车的目的。
而一旦竞争开始则会出现如知豆这类车企的倒闭潮,届时产生的影响会大的多,所以在退补过程中补贴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扶优扶强。
利用低续航低补贴、高续航超额补贴的方式***技术型企业推出更优秀的产品,没有技术的车企则会因续航里程这一核心因素出现产品力的快速下滑。产品没有了竞争力自然会失去市场,这些品牌则会按照技术水平高低的排名缓步陆续的退出市场或者被收购;知豆正是这些品牌中的一员,后续会出现各种“豆”的退市,这是整个补贴***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的场景,但整个领域还是积极向上发展的。
微型电动汽车的最终形态——共享出行
汽车“新四化”分别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以及共享化,电动化是因化石燃料储备问题带来的必然转型,作为普通人需要了解的是未来一定属于“电”即可,否则开篇至少是5000字左右的小论文才能解释的清楚。而电动化是智能化以及网联化的基础,因为只有足够的储电量才能实现各种远程云操作,以及终端车辆数百个传感器的稳定运行实现智能操作,所以电动智能与网联是顺水推舟,唯独共享化是个特例。
电动汽车全面替代燃油动力汽车是最终的结果,但2.4亿台机动车的保有量如果系数转型电动则要考虑车辆电耗以及民用与工业用电的平衡问题,控制电耗的平衡对数量的控制有一定要求。其次打破一种使用百年的车辆动力元难度很大,因为群体意识的共同特点对改变是持有排斥心态的;那么想要让消费者能普遍接受电动汽车,最有效的方式则是以共享汽车为基础让更多的人以极低的成本体验电动汽车,一旦体验后则会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电机对动力体验以及NVH体验的颠覆性升级,自此才能实现从心态上接受这种实际也有百年历史,但是中间“断更”数十年的全新电驱汽车。
而普及共享汽车自然要控制成本,同时也要考虑到操控的技术难度能适应大部分驾驶人;那么低价格与低续航的微型电动汽车则成为最理想的选项,共享汽车除了行驶中的其他时间都在充电,所以对续航的要求并不高。以这种低成本的微型电动汽车实现了加速普及,同时做到了对公共交通切换盲区的接驳,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也是非常理想的;所以B端消费市场仍会接纳这种车型,未来一定会有些重量级技术型车企填补这一市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由天和Auto原创发布,内容请勿站外搬运(保留版权保护权利),欢迎转发留言讨论。
在汽车行业中,怎样才能在设计的道路上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汽车行业,怎样才能在设计的道路上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汽车产品的设计,最容易提升的是外观内饰的设计。比如前些年众多中国品牌,纷纷在意大利都灵或者其他海外城市,建议自己的研发重心;其中最先做的就是外观内饰设计。因此,并且,外观内饰设计的难度要比开发车辆产品的平台化,要容易的多。因此,我们在对中国品牌汽车产品的改观,最先是从外观内饰设计开始的。并且,外观内饰设计的提升,能最快的获取消费者的认可度。毕竟,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在选择汽车产品之时,还是从感官方面入手,甚至最终决定选择哪款车型。
而外观内饰设计的提升,中国品牌还是比较认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观点的。绝大多数的品牌,都是请一个外教,来指导和建立自己品牌的家族化设计。虽说目前套娃设计获得消费者的吐槽,但确实是尽快建立一个品牌形象和扩大影响力的有利武器之一。这种情况下,我们跟随外教们学习海外的设计理念和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去设计出体现自己品牌底蕴的设计方案出来。
相对于曝光度高,风光无限的外观内饰设计团体们,对于汽车产品机械层面的积累和提升的团体和人员,却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感;大都做些默默无闻的背后的工作。一辆汽车产品的机械层面获取大家的认可,是机械层面在经过常年累月的考验之后,才能清晰的表现出来。但是,外观设计获得成功以后,还要靠机械层面的品质做后盾。并且在提升的速度上,较之外观设计的提升更为艰难。而提升的渠道,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整体购买别人的生产线,并获取管理体系。第二是大量的聘用技术雄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人员。
但最终还是要求汽车厂商有战略性思维,从三大件开始,逐渐的慢慢积累,提升自己。这其中,理念最为重要,市场上一些品牌也验证积累的重要性;比如一些车企推出豪华同款性车型,虽然暂时性的获得一些销量,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认知的提升,这些同款车型如果没有品质做为保证,很快销量降低下来。
因此,汽车行业的技术提升最重要的还是观念方面的。从基础和其他渠道获取机械层面的应用能力。从一开始就应该有艰苦创新的精神,而不是为了获取眼前的利润,做出急功近利的事情。否则,产品在使用多年,负面口碑出来以后,品牌负面影响力会对品牌带来致命的打击。
标签: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