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电动汽车有哪几款?
奥迪旗下的纯电动车型有e-tron,q2l e-tron,rs e-tron GT。
e-tron是奥迪旗下的一款中大型suv,这款车的长宽高分别达到了4901毫米,1935毫米,1640毫米,这款车的轴距达到了2928毫米。
在动力方面,这款车搭载了两个电动机,奥迪e-tron的前桥和后桥都是有电动机的。
这款车的两个电动机总功率达到了230kw,总扭矩达到了540牛米。
奥迪e-tron使用的是三元锂电池,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并且重量也是更轻的。
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是使用三元材料制造的。
在底盘设计方面,这款车的前悬架使用了五连杆独立悬架,后悬架使用了多连杆独立悬架。
奥迪纯电动汽车只有一款,就是奥迪q2l,etron是奥迪纯电动的标识,这也是奥迪首款纯电动量产车型,综合续航里程可达到400千米,etron与燃油版较大的不同就是其搭载了一套纯电动系统。奥迪q2l是奥迪汽车旗下推出的一款小型suv,其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236mm、1785mm、1548mm,轴距为2628mm。这款车搭载的是一台1.4T涡轮增压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10千瓦,最大扭矩为250牛米,传动系统配置与发动机相匹配的是7挡双离合变速箱。
奥迪a6l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是多少公里?
奥迪a6l纯电动汽车的话,一般的续航里程也要是300多公里左右,这款车属于一款豪华的轿车,目前燃油车的销量不错,新能源汽车应该也是可以。
4、你说的这款奥迪a6l新能源是一款混动汽车。能燃烧油也能用电,具体的续航里程的话还要根据你的车速,还有路况,还有开车习惯来。
5、奥迪A6L新能源这款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只有50公里,所以这款车不能达到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上不了新能源汽车的牌照,只能算作是节能车。
不知大家关注没有,自燃的纯电动车,都是造车新势力,宝马,奥迪的纯电动,怎么没自燃?
电动汽车说起来很酷,但是其所存在的技术瓶颈,包括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极端天气用电量高等问题,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严峻考验。电动车领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只是这个机会距离实现可能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目前汽车能源领域呈现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一种是以特斯拉为首的纯电动车型,一种是众多老牌车企尤其是丰田领衔的PHEV的混动车型。可能有人觉得特斯拉车型可以百公里加速冲进三秒,并且拥有很多高科技属性同时续航里程也不低,因此似乎电动车已经成为了趋势,汽车能源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实则,传统燃油车依旧是市场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毕竟发动机研究了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技术实力,能够解决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信任度非常高。而纯电动车型,更类似于尝试产品,无法取代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车辆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甚至可以说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技术瓶颈急需突破。所以,才会出现很多车企将研究重心放在PHEV(活动)领域。我们可以将混动技术看做是发动机的进阶产品,既满足了对于能源开发使用的需求,又不至于会遇到纯电动车型存在的技术问题。
同时在市场的积累方面,国内外的消费市场又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海外市场对于纯电动车型的消费,是持一种比较保守但也不拒绝的心态。因此,可以看到海外市场的新能源车型的销售,是以比较平缓的过度姿态出现的。
反观国内市场,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而这些企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商。他们可能是几个金主合伙组成的公司,也可能是猛互联网巨头跨行业发展的结果。总之我们审视出现在市场上的电动车制造企业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背景可以说得上是五花八门,真正从汽车制造商的角色过渡出来的微乎其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为什么在汽车制造领域更加发达的海外市场,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支持力度,确实比较有限的呢,而消费者对于这种新兴的能源车型,并没有非常高的热衷度呢?
我想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车企明白目前新能源领域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新能源车型的发展时间并不久,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得了的。盲目推出新能源车型,其下场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国内市场已经对于新能源车型非常热衷的时候,而很多海外市场还停留在只提供混动车型的状态。即便今年已经有很多知名汽车企业开始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但是投入的热情依旧不是很高。
而国内大量的新能源造车势力,本身就是因为新能源风口带来的好处而形成的利益团体,他们并不追求多好的口碑,多稳定的质量,他们只在乎销量,在乎投资人能不能追加投入。这种急功近利的造车理念,势必会给产品带来诸多隐患,想要避免出现问题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是大干快上的求胜心切,一方面是稳扎稳打的稳妥为上,两种对待新能源车型的态度,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新能源车型的负面消息都集中在这些新近出现的造成企业,而那些没有大规模进军新能源纯电领域的车企,却极少有此类报道,原因就在这。